导论
- 本质和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 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 创立与发展
- 社会根源:生产力发展,社会两级分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阶级基础
-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阶级诞生,实践经验;无理论,无党
- 著作
- 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1848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1867 资本论 剩余价值学说
- 主要内容(可用于解释价值)
- 理论的基础:马哲学
- 理论的论证:马政治经济学
- 理论的归宿:科学社会主义
- 理论根源:德国古典哲学(黑,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 历程:马,列,毛,中特(邓,江(三个代表),胡(科学发展观)),习
- 同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
- 特征:科学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发展性;体现本质使命;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本体论,可知论
- 唯物主义
- 发展:古代朴素(古希腊/中国),形而上学(自然科学,霍布斯,梅特利),辨证历史
- 物质的唯一特性/原则:客观实在性
- 运动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意识:
- 是自然、社会历史(劳动/实践)的产物,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反作用意识/有能动作用(x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 唯物辩证法
- vs 形而上学:矛盾 运动 和 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
- 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 联系:客观,普遍(内,间,世界),多样(4),条件(3);联系导致运动
- 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
-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 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属性: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
-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2)
- 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普遍性(时,物),特殊性(不同物,不同时,不同方面)
- 两点论:对立且统一,主要且次要
- 重点论:把握主要(矛盾、方面)
- 质量互变: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相辅相成(准备,结果,渗透)
- 否定之否定
- 肯定(存在)和否定(灭亡)
-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扬长弃短)
- 前进性与曲折性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
- 方法论:辩证思维方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实践观
- 发展:康黑费,马恩,列,中
- 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结构:主体,客体,手段
- 基本特征:直接现实,自觉能动,社会历史
- 与认知:来源,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性唯一标准
- 认识论
- 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路线:唯物(反映论)、唯心(先验论)
- 反映论:能动革命的,x直观被动的;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 规律/过程
- 实践-理性/感性认知-实践
- 感性认知:直接性,具体性
- 理性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 感性/理性辩证统一:依赖,发展深化,互相渗透
- 错误:唯理论和经验论
- 感性→理性:实践,辩证思维
- 从认识到实践
- 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条件:从实际出发,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为群众所掌握,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人有限而物无限)
- 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真理观 价值观
- 真理
- 本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客观性:思想内容、检验标准都客观;决定了一元性
- 绝对性:内容,认识能力;相对性:世界部分,特定事物
- 绝对相对的辩证统一:相互渗透包含,真理辨证转化
- 真理与谬误: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对立,联系,斗争,可转化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原因: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 补充:逻辑证明
- 有 确定性/绝对性 | 不确定性/相对性/条件性
- 价值
- 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 价值评价:
- 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 特点:以 价值关系 为 认识对象,与主体有直接联系,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 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 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 功能:激励,规范制约,导向
- 价值观
- 是人们 价值本质的认识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的观点体系
-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实践以之为前提;时间和认知中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辩证统一:改造是目的,认识是前提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用来反对 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 认识是能动的展示,是自由的可能性;改造是能动的确证,是自由的现实性
- 自由发展:自然经济(依赖人),商品经济(依赖物),共产主义(自由全面)
- 三重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
- 自由条件:认识+实践
-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要求,是中共路线核心
- 真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社会意识主导)
-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决定性),地理环境,人口
- 生产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不同形态/形式/复杂结构
-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 辩证统一:存在决定意识,相对独立(3),反作用
- 文化为社会: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智力支持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 劳动者
-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划分经济时代,衡量生产力水平
- 劳动对象:自然物,原料;侧面反映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 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人际关系/地位,产品分配关系
- 分类:公有制,私有制
- 矛盾运动规律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规律价值:道德转生产力,可以为政党
- 生产力: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构成:思想(文化),政治;互相提供保证/精神指导
- 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按地域管理,依靠暴力手段维持
- 国体:阶级地位安排;政体:统治/政权构成形式
- 矛盾运动规律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物质基础)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社会形态
-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 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五种社会形态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 社会形态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是动力,是冲突根源,会转化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设社会现象;是动力;阶级分析法是认知方法
-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变更,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对人,对自然,思想变革)
- 改革: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 改革意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
- 科技:推动发展,受自然、人、社会制度影响
- 社会基本矛盾: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立足人,社会,历史
- 史观产生根源:认知,社会历史,阶级
- 人民群众:
- 质(推动历史者),量(大多数)
- 是一个历史范畴
-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 创造物质、精神,变革社会
- 受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制约
- 个人:必然性+偶然性;受制约
- 分析法:历史,阶级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 劳动价值论
- 商品经济
- 形成:分工,资料产品分属
- 阶段:个体,雇佣
- 商品因素
- 使用价值和价值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立统一
- 劳动:
- 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社会属性)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
- 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具体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 货币
-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 简化商品交换;没解决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 价值规律: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商品经济)
- 作用:自发调节生产,刺激生产力,调整收入分配
- 后果:劳动浪费,垄断,生产者分化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商品经济
- 剩余价值理论
- 资本原始积累
- 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途径:暴力掠夺生产资料、产品/财富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 劳动力成为商品
- 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前提
- 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一无所有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存,生活,训练;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 资本
- 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
- 物质构成/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 有机构成:由 技术构成 构成 决定并反映 技术构成 变化的 价值构成
- 生产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无偿占有的价值
-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物质资料,剩余价值(价值增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生产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时间、提高强度),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资本积累
- 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 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不再用于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部分资本化
- 是财富占有分化、社会失业的原因
- 历史趋势:生产社会性,资本集中
- 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物)能实现,社会生产(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成比例
-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 意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 资本原始积累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表现: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 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 再生产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自由竞争,垄断
- 垄断
- 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利润,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 形成: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集中于大企业
- 资本集中:吞并、合并
-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 垄断利润: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源自剩余价值
- 垄断竞争
- 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 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 金融垄断资本
-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 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 形成条件: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 控制方式:经济领域 参与制;国家 个人联合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
- 原因:支配大规模生产力/资料,应对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 形式:国营企业,合资企业,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宏观调节,微观规制
- 积极作用:发展生产力,突破私人局限性,再分配,引导现代化
- 向世界范围扩展
- 动因:输出过剩资本,取得别国垄断,抢夺市场,获得生产资料
- 形式:借贷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经济全球化
- 表现:生产、贸易、金融 全球化
- 动因:生产力的发展,适宜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 积极影响:科技,就业,贸易
- 消极:收益不平等,环境恶化,经济风险
- 应对:是必然趋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
-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所有制:
- 国家资本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 国家出资,推行政府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 法人资本崛起并成为居主导
- 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 两种形式: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 国家资本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 垄断资本变强
- 缓和劳资关系: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 阶层结构: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增加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二战后: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1970s后:强化市场、弱化政府干预,福利制度改革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释放经济活力
- 政治制度:多元化,加强法制,改良主义政党
- 变化原因:生产力发展,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影响,改良主义政党上台
- 所有制: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相较封建进步:用科学技术,剩余价值+竞争+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
- 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必然:内在矛盾
- 长期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社会主义
- 思想:工人阶级的意识
- 运动:工人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的实践
- 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
- 16-19 空想社会主义
- 早期(家庭手工业):财产公有,共同劳动,人人平等
- 空想平均(工厂手工业):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 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 批判空想(机器大工业):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 意义:新见解,无产阶级论,不具备科学和实践
- 缺陷:出路,资本主义雇佣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找到社会力量
- 科学社会主义
- 标志: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发展: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第二国际与马恩晚年,十月革命
- 预测: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 意义:变成现实,建立国家,鼓舞革命,掀起解放斗争,推广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
- 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计划最终导致制度剧变、国家解体
-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 正确把握:坚持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新鲜经验
- 一些规律
-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生产力,经济,上层建筑,国际环境,马理论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生产力,历史文化,时代实践
-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马科学态度,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建设,遵循共产党执政
- 共产主义
-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
-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阶级,国家,战争消亡
- 三大差别(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消失
-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 自由时间的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 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